乡村环境治理既要强化问责,更要创新发展
桥头河镇首华村> > 乡村环境治理既要强化问责,更要创新发展
原标题:乡村环境治理既要强化问责,更要创新发展
李国龙 孙眉
相较以往,本次问责的一个突出特点是,大批厅级干部、处级干部被纳为问责对象。从公开的透明程度上看,一些地方官员不仅被问责,还被实名曝光、点名批评。环保问责如此向着重追究领导责任、管理责任以及问责力度转变,对于发展转型中的乡村来说,意义重大。
日前,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安排,内蒙古、黑龙江、江苏、江西、河南、广西、云南、宁夏等8省区通过各自政府网站,同步公开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相关问责情况。其中不乏污染农村环境的案例,包括污染了空气、水、土壤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破坏,进而危害农民健康的;以及污染农民务工场所致使农民工生命健康直接遭受损伤的等等。相较以往,本次问责的一个突出特点是,大批厅级干部、处级干部被纳为问责对象。从公开的透明程度上看,一些地方官员不仅被问责,还被实名曝光、点名批评。环保问责如此向着重追究领导责任、管理责任以及问责力度转变,对于发展转型中的乡村来说,意义重大。
之所以如此看重此次“点名”问责对于乡村的意义,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:
一是乡村更容易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。长期以来,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偏向使得乡村处于从属地位,一些地方为了工业发展往往忽略乡村环境保护。加上乡村地域广阔,相对城市人口稀少,各项监管触角不能及时延伸,受到污染侵害的可能性更大。
二是农业农村发展更加依赖环境。相对于城市,农村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。农业上要产出安全的产品,没被污染过的水和土壤是最基本的要素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,同样离不开优美的自然环境。尤其对于偏远乡村来说,绿水青山是否留得住很可能就是农民未来脱贫致富的关键。
再次,社会转型中乡村空心化带来的内部能力不足。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,一些偏远地区的年轻人外出务工,老人儿童留守乡村,村庄治理结构更加松散,相对于污染企业,这些人更加弱势,来自乡村内部抵制污染的力量不足,更加需要严厉的监管问责这些外部力量保驾护航。
山水林田湖草,自然环境不分城市与乡村、工业与农业,相互关联,你中有我,工业的废水排向乡村的沟渠,城市的废物丢弃在山野,对农村的影响极其恶劣。事实上,为了治理环境污染,国家有关方面的努力一直在持续,这些年来力度更是不断加大。2016年7月至8月,第一批8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对8省区开展环境保护督察,并于当年11月完成督察反馈,同步移交了100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,要求地方进一步核实情况,严肃问责。
此次“点名”问责,8省区共问责1140人,其中厅级干部130人,处级干部504人。虽然从人数上看并不算多,但是涉及高级别官员之多,此前罕见。不仅提升了问责的档次,让责任主体更加意识到治理污染、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,为乡村污染治理拧紧了关键阀门,也让人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通过问责官员倒逼环境治理的治污路径,提振了各界治理乡村污染的信心。
当然,“问责”不是终点,问责之后,污染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才是关键。在这次公开的案例中,我们也能看到,一些是长期没有得到治理而被问责的。或是当地政府担心GDP和税收,不忍心关停;或是企业一直在玩“躲猫猫”游戏,监管部门一来立即停产,监管部门一走马上开工等等。“点名”问责的目的,就在于给地方相关部门和领导加压,确保这些环境污染顽疾真正得到解决。
除了强化“问责”利剑,引起地方对环境问题的警醒之外,更深层次的,还是要落实新发展理念,转变发展方式。应该说,目前我们看到的乡村环境所受的污染,很大程度上也是当初为了让贫困地区尽快走出窘迫,纷纷上马高污染、高耗能产业的结果。这是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,为此一些地方尝到了甜头,也吃尽了苦头。如今,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,各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,朝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迈进。我们应该确信,环境与发展并不是绝对矛盾的,而是可以双赢的。这方面已经有很好的案例,比如浙江安吉天荒坪镇余村,采过石灰岩、办过水泥厂,一度溪流浑浊、烟尘漫天,2005年起痛下决心抛弃旧产业,从“卖石头”转变为“卖风景”“卖文化”,不仅留住了青山绿水,村民人均收入还突破了3.5万元大关。
治理乡村污染,保护乡村环境,还要创新治理方式方法。各地条件不同,发展程度各异,抓手自然不会千篇一律,但是一些好的经验依然值得借鉴。比如浙江先行先试的“河长制”,就是乡村环境治理的一个很好的探索。这是一套长效管理机制,也是一套智慧河道管理的完整系统。目前,全省已形成强大的五级联动“河长制”体系:6名省级河长、199名市级河长、2688名县级河长、16417名乡镇级河长和村级河长42120名,还配备了河道警长、民间河长。借此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干群力量来守护一方水土。
如今,乡村发展已经踏入了“振兴”新时代,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求将更加旺盛,良好生态环境的价值愈加彰显。人们对“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乡村旅游需要,需要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支撑。人们对“吃得好,吃得有趣,吃得健康”的饮食文化诉求,也需要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。期待关系乡村的环保“问责”越来越有效,乡村环境污染的“伤痕”不断抚平,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每个人心中。无论是日日生活在这乡间的农民,还是来到乡村慰藉乡愁的过客,都能够在这片古老传统的土地上享受大自然的美好:蔚蓝的天空,充满生机的土壤,清澈干净的水,鸟啾虫鸣。如此,乡村振兴便指日可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