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铜仁:319名“战将”挺进319个深度贫困村
桥头河镇首华村> > 贵州铜仁:319名“战将”挺进319个深度贫困村
时间:2017-11-21 20:49来源:中国扶贫网作者:李才
——铜仁选派319名科级干部到深度贫困村任支书
黔东铜仁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,现有43.1万贫困人口、319个深度贫困村,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主战场。如何啃下深度贫困这块最难啃的“硬骨头”?铜仁以非常之责、用非常之策、举非常之力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,精准选派319名科级干部到319个深度贫困村任党支部书记,摸透“真贫”之因,实施“真扶”之策,担起“真扶”之责,以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决心攻克贫中之贫、困中之困、坚中之坚。
精准定位,解决好“派谁去”的问题。充分结合319个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数量及分布、脱贫产业发展、村级班子运行情况等村情实际,精准定位每村每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策略,因村选派,做到人岗相适、人尽其才。一是定点派人。深度贫困村有3个及以下的乡镇,充分利用本乡镇干部村情熟、群众熟、政策熟等优势,选派213名深度贫困村所在乡镇科级干部到村任支部书记。如:德江县泉口镇先联村选派的支书是曾在泉口镇工作两年的舒大华,现任县畜牧发展中心副主任,与该村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定位不谋而合。二是跨地派人。深度贫困村超过3个以上的乡镇,优先从其它没有深度贫困村的乡镇调派11名科级干部任深度贫困村党支部书记,促进乡镇干部跨地交流锻炼。如:沿河自治县淇滩镇洋南村党支部书记由熟悉农村工作、有农村工作经历的后坪乡党委委员、副镇长冯权波担任。三是定向派人。根据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需要,从交通、水务、农牧、林业等市直帮扶部门和各区(县)直部门中选派95名有农村工作经验、熟悉农村工作的科级干部,派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、产业发展较差的深度贫困村任支书,借助选派部门资源优势,帮助所任职深度贫困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、加快致富产业发展。如:大元村堪称德江县泉口镇的“西藏”,距离集镇36公里,作为2017年整体搬迁村寨,选派任支书的科级干部是做事有魄力、能吃苦耐劳的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教导员李再成。
精准定责,解决好“干什么”的问题。认真分析研判319个深度贫困村的贫困情况,按照因村施策、因村定责的原则,理清责任清单,精准划定“责任田”,解决好下派支书干什么的问题。一是抓好党的政策落实。围绕易地扶贫搬迁、脱贫攻坚农村“组组通”公路建设、产业扶贫等脱贫攻坚“七大战役”相关政策,因村制定“政策包”,列出“措施-时限-责任人”一目了然的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清单并公示公开,实行项目化跟踪管理,一周一督查一调度,确保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到村、落实到户、落实到人。二是抓好脱贫产业发展。借鉴“三变”经验和“塘约经验”,按照资源开发型、盘活存量型、异地发展型、股份合作型、服务创收型、市场经营型、旅游引领型等8种发展参考类型,因地制宜发展深度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,覆盖贫困户贫困群众,带动扶贫产业发展。如:深度贫困村石阡县五德镇烂沟村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和帮扶部门资金30余万元,流转55户群众150亩土地入股,村干部资金入股1.5万元,“沉睡”资产入股22.7万元,发展大鲵养殖园形成村级集体积累资金10余万元。三是抓好乡村治理。结合“‘民心党建’+‘三社’融合促‘三变’+春晖社”农村综合改革,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,抓班子、带队伍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、战斗力,强化“民心党建”引领作用。以农民专业合作社、供销社、农村信用社(社员股金服务社、农民资金互助社)“三社”融合为重要抓手,以“亲情、乡情、友情”为情感纽带建立春晖社,广泛汇集“组织、市场、社会”三种力量,推动资源、资产、资金要素在农村聚合,大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可持续致富的动力,完善村乡村治理机制,更好地激发农村发展活力。
精准培育,解决好“怎么干”的问题。紧紧结合每个深度贫困村实际,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开展针对性、实效性的培训,解决好选派干部到村任职“怎么干”的问题,切实提高胜任能力。一是任前谈话。任职之前,各区(县)组织部门负责人与选派的科级干部面对面谈心谈话,谈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、谈脱贫攻坚的政策思路,疏导压力、打气鼓劲,帮助选派干部尽快转变角色,增强选派干部的责任感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信心决心。二是任前培训。各区(县)根据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实际,围绕农村公路“组组通”、产业扶贫、易地扶贫搬迁、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等“七大战役”进行任前培训,提高下派任职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,解决到村任职后不知道干什么、怎么干的问题。各区(县)举办任前培训10期培训319人。三是集中培训。举办覆盖319个深度贫困村的深度贫困地处脱贫攻坚示范培训班进行专题培训,及时为下派支书“充电蓄能”。各区(县)以日常巡查、座谈交流等方式,掌握各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动态,针对每个阶段、每项工作推动实际,及时开展集中培训,及时解决工作困难问题。市县两级集中培训选派到深度贫困村任支部书记的科级干部13期413人次。
精准管理,解决好“不愿干”的问题。以严管厚爱为原则,从正向激励和负向惩戒两个方面解决好选派干部“动力不足”、“不愿干”等问题。一是实行属地管理。各区(县)组织部门牵头,人社、财政等部门协助,将下派到深度贫困村任支书的科级干部组织关系转到所任职村,工资、绩效、管理、考核等划转到任职村所在乡镇,编制、职务职称等预留原单位两年,保持原身份不变。任职期间由所在乡镇党委统一领导、统一管理、统一考核,年度考核不称职的,不再转回原单位。如:万山区出台管理办法明确将选派科级干部的组织关系、工作关系下沉,参照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进行管理考核。二是强化激励关怀。按照《铜仁市关于做好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怀激励工作的意见》,从培养使用、表彰奖励、待遇保障、人文关怀、抚恤救助、能力提升、创新创业等方面强化正向激励。解决食宿和交通补助,每年安排1次体检,购买不低于50万元保额的人身意外保险。下派任支书的科级干部连续两年考核为“优秀”并各区(县)排名前20名的,在提拔任用、职级晋升和职称评聘、工作调动上优先。如:石阡县制定出台《石阡县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怀激励工作实施细则》,提拔使用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的干部84人。三是执行容错纠错。出台并执行《铜仁市干事创业容错纠错暂行办法》,客观看待和正确处理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在推动发展、改革创新过程中尽职担当,因非主观故意出现的失误偏差、损失和负面影响,依法依规从轻减轻处理或免除相关责任,破解脱贫攻坚中干部“不敢干”的问题,让下派的干部在决战深度贫困中放下包袱、放开手脚,大胆去干、去尝试。(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市委党建办)